成长路上的减压妙招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09:00:16 江苏省宿迁智博数码有限公司

来源:北京青年报

成长途中,中小学生难免遇到各种“压力时刻”:或许是考试临近时的紧张,或许是学习遇到困难时的焦虑,这些悄悄袭来的压力,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温柔化解。关注心理健康、学会调节情绪,早已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必修课。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,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,为同学们搭建一处可倾诉心声、交换经验的温馨空间。期待这些经验与方法,能帮助更多小伙伴缓解压力,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面对成长中的挫折与挑战。

给情绪按下“暂停键”

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二1班 杨天佑

指导教师:王玲

成长就像一场奇妙的航行,有时风和日丽,有时也会遇上突如其来的风浪。一张不尽如人意的试卷、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、一段处理不好的同学关系,都可能让我的内心乌云密布,压力像一只无形的手,紧紧攥住我的心脏。在无数次与压力的“交手”中,我摸索出了一些简单而又有效的“解压小妙招”。

我认为最简单的小妙招莫过于给情绪一个“暂停键”。这个暂停键,就是深呼吸。

你可能会觉得,深呼吸太平常了,算什么妙招?但对我来说,它就像魔法。记得有一次数学单元测验,我遇到一道难题,思路瞬间卡住。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我的心跳开始加速,手心冒汗,脑子里一片空白,越急越想不出来。那一刻,熟悉的焦虑感又来了。

就在这时,我想起了心理老师教我们的方法。我放下笔,轻轻闭上眼睛,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停,先不着急。”

然后,我深深地、缓慢地用鼻子吸了一口气,感觉清凉的空气充满胸腔,仿佛把焦虑也暂时挤了出去。我默默地数了4秒,再轻轻地、均匀地用嘴巴呼出这口气,感觉身体的紧绷感也随着温热的气息一点点释放。就这样,我重复了3次。

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当我的注意力从“怎么办,时间要不够了”转移到自己的一呼一吸上时,内心的狂风暴雨渐渐平息。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几秒,但当我再次睁开眼睛,看向那道题目时,刚才乱作一团的思绪似乎被理清了一些,一个之前忽略的解题条件跃入眼帘。

当然,我的“解压工具箱”里不止这一件法宝。

运动,是我的“能量刷新键”。 当被复杂的功课困在书桌前太久时,我会换上跑鞋,去操场上跑几圈。什么都不想,只是感受风掠过耳畔。几圈下来,整个人像被重启了一样,重新变得轻盈而充满活力。

音乐和书法,是我的“心灵栖息地”。 心情烦躁时,我会拿起小提琴,演奏一首我喜爱的乐曲,让美妙的音乐冲击烦恼和压力。或者,我会拿出毛笔,任由浓墨在纸上铺展。在书写的过程中,烦恼被暂时隔绝在外,内心获得了难得的安宁。

通过这些尝试,我渐渐明白,压力并不是我们的敌人,它是提醒我们“需要休息”或“需要帮助”的信号。学会与压力和善相处,不是逃避,而是温柔地接纳自己的情绪,然后找到一个恰当的出口,给它一个释放的空间。

仙人球的 “慢生长”

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初三 高扬皙

指导教师:李琳娜

我有一盆仙人球,它住在一个小巧的暖黄色瓷盆里,通身滚圆,像一只安静的小动物,看着就让人欣喜。可我养它4年多,从小学到初中,它几乎一直是一个模样,不免让我失了兴趣。

但每当我有压力的时候,我就忍不住会去看看它:它的刺在光线下投射出细密的影子,碰一碰,那些看似尖锐的刺却软如羽毛。这成了我的一个小游戏:每当一道题解不出来,我就伸手摸摸它,感受那微弱的阻力,仿佛在说“别急,慢慢来”。

上了初中之后,考试、排名还有写不完的卷子,挤压走了生活的从容。每周照料仙人球的那几分钟,成了我难得的“放空时间”。摸摸土干不干,擦擦花盆上的灰,或者只是静静看着它。那几分钟里,我不必想任何公式和课文,只需对着这安静的绿色。

一天傍晚,我刚和作业苦战完,揉着眼睛望向窗外,暮色淡淡地漫进来。就在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时刻,我看到,仙人球的顶端悄悄开了三朵小花。浅紫色的花瓣薄如蝉翼,在渐暗的光线下依然清晰、温柔。

没有预告,没有仪式,它就那样安静地开了,好像本该如此。这4年里,不管我有没有在意它,它一直都在按自己的节奏生长。我几乎忘了它时,它在那里;我焦虑时,它也在那里,不说话,却温柔陪伴。

后来我又捧回一盆茉莉,可不过几日,就落了满桌“残雪”。于是,我更加用心地照料它,学着调配肥料,修剪枯叶。这些简单的劳作让人沉浸,双手沾着泥土,心神格外清明,浇水时听泥土吸水的“嘶嘶”声,像一段白噪音抚平烦躁。当看到它油亮的叶子重新支棱起来,花苞从叶隙探出,仿佛烦忧也化作滋养。我为它付出的每一分,都反哺给我一片内心的宁静。

更奇妙的是,与植物“告别”,也能成为一种疗愈。薄荷枯萎,香气犹存。我便把干叶收进纱袋挂在桌前,让香气伴我学习。一株芦荟看似死亡,根部却悄悄长出许多新芽。我将它们分株移栽,送给一位久未联系的老友,竟因此再续前缘。看,它留下的一抹余香、一颗新芽,或是一段重新牵起的情谊……依然延续着植物带来的治愈。

成长,大概就像植物生长一样,自有其时,急不得,也停不下。但如果我们愿意在忙碌的日子里,为一抹绿驻足,那些压力和焦虑,也许就在这些细微的陪伴中,被悄悄化解。

替补席上的破茧

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

初二年级 谭诚

指导教师:张李瑗静

篮球联赛前夕,看到名单上“替补”两个字时,我攥紧了手里的水杯,满脑子都是“为什么别人能上场,我只能坐冷板凳”。焦虑和不甘像潮水般涌来,训练时我总走神,甚至故意捣乱,那段时间吃不好睡不香,整个人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。

直到那个傍晚,我撞见仍在加练的替补队友小徐。汗水已把他的球衣浸透,喘息声在空旷的球场里格外清晰。“反正都是替补,何必这么拼?”我在篮架下懒洋洋地问。他抹了把汗:“万一能上场呢?就算不能,也要准备好。”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我——原来压力从不是外界给的,而是自己在抗拒和逃避。

从那天起,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压小妙招:全情投入,哪怕只是个小角色。我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,把注意力从“能不能上场”转到“我能为团队做什么”。跑步时,感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,好像焦虑也被一起带走;练传球时,不再想别的,只盯着队友的手,听球触掌的“砰砰”声,慢慢就忘了烦躁。最难忘那次被球打到脸,眼泪直流的瞬间,我反而笑了——原来疼痛也能让人这么清醒。渐渐地,我发现:当全身心投入一件事,压力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动力。

决赛那天,教练喊我上场时,我的心跳得飞快。可一站到球场上,所有紧张都消失了,因为每一个动作我都在训练时练了无数遍。当那个三分球应声入网,全场沸腾的瞬间,我忽然懂了:真正的解压,从不是逃避压力,而是学会与它共舞。

现在再遇到学习或生活里的压力,我都会想起那个球场。写作业时,我会专注做好每一道题,抛开“能不能考好”的杂念;整理房间时,就认真叠好每一件衣服,不想“还有多少活没干”。就像小徐说的,哪怕只是替补,也要认真对待。因为当我们全心投入手边的事,再大的压力,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。

藏在生活里的减压之道

昌平区小汤山中学初一2班 于楚艺

指导教师:李红艳

上了初中后,压力好像忽然多了起来。数学里绕人的复杂应用题、语文要背的长篇课文,还有担心考试考不好的紧张,有时候对着作业本,我都忍不住叹气。后来我总想着避开这些事,虽然当下能暂时减轻压力,可做事效率却一点点降了下来。好在通过慢慢摸索,我找到了几个简单好用又不费时间的解压小技巧,帮自己重新回到了积极的状态。

每当写作业写到脑子发晕,我就会推着自行车去公园。沿着公园的小路慢慢骑,微风吹过脸颊,路边的花儿还会飘来淡淡的甜香。有时候我会故意骑快些,感受风掠过身边的速度,那一刻,所有烦恼都像被抛到了脑后,心里只剩下纯粹的快乐。要是骑累了,我就停下来看看树上蹦跳的小鸟、湖边游弋的小鱼,偶尔还会喂喂池塘里的鸭子。不过半小时的时间,浑身就变得轻松不少,再回家写作业,思路也清晰了。

压力大的时候,我还喜欢整理书架。书架上摆着好多书,我会把它们一本本拿下来,按高低顺序重新排好,再仔细擦干净封面的灰尘。看着整理得整整齐齐的书架,心里会涌起满满的成就感。这时候我会挑一本最喜欢的书,坐在沙发上读几页,书里有趣的故事常常让我忍不住笑出声,刚才的烦恼一下子就没影了。

考试临近时人也会越来越紧张,放学路上我就会和好朋友一起走。我们会凑在一起看彼此没思路的题目,分享解题的小技巧,互相讲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。聊着聊着,心里压着的石头就落了地,连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。

偶尔我也会打打羽毛球,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内啡肽,就像吃了颗甜甜的糖果,能让大脑暂时从课本里“抽离”出来,心情也会跟着变好,暂时抛开烦恼。

其实最重要的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。学习习惯不是一时就能养成的,每天循序渐进就好,不用逼自己太紧。要从心里肯定自己,学会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。这些小妙招虽然都是很平常的事,却一次又一次帮我打败了压力。

课间的“古柏疗愈”

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二1班 刘宸嘉

指导教师:王玲

作为一名高二学生,我的日常早已被数不尽的试卷、排名和倒计时填满。空气里仿佛总是飘着淡淡的墨水味和焦虑感,直到我发现了校园里那些沉默的“老朋友”——那几株古柏。它们不仅是绿色国宝,更成了我应对压力的秘密基地。

去年起,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。这多出来的5分钟,对许多同学而言或许只是多几句闲聊、多几步追逐的时间,于我,却是一天中至关重要的“换气时刻”。当数学公式在脑海里缠成乱麻,当定义概念开始模糊变形,我便起身穿过走廊,走向机房后那片被古柏守护的角落。

那里矗立着三株柏树,最高的一株据说已逾600年。树皮皲裂如龙鳞,枝干虬曲似苍龙,四季常青的针叶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墨绿。我最初只是站着仰望,后来开始用手轻轻触摸粗糙的树干。掌心传来的粗粝感,奇异地让人心安——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、朝代更迭,依然扎根于此,从容生长。相比而言,我满是“×”的周测,或是某次停滞不前的排名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渐渐地,这5分钟的“古柏时间”成了我的仪式。有时我只是闭上眼,聆听风吹过柏叶的沙沙声,那声音低沉、持续地轻响,仿佛时间的耳语。我会观察树影在地上缓慢移动的轨迹,看阳光如何耐心地穿过密密的针叶,洒下细碎的光斑。在这些瞬间,我不再是那个被成绩和未来追赶得气喘吁吁的高中生,而只是一个存在于当下的生命,与一个古老而强大的生命进行着无声的交流。

这些古柏教会我用“长视角”来看待压力。我们的焦虑,常常源于对“即刻成功”的渴望和对“一时落后”的恐惧。但古柏的成长是以百年计数的,它不争一春一秋的繁茂,只是默默地吸收阳光雨露,对抗严寒酷暑,一寸一寸地向上生长。这种缓慢而坚定的力量,提醒着我:成长本就是一场马拉松,过程中的起伏波折,如同树木的年轮,是构成生命厚度的必然部分。一次考试的失利,不过是漫长岁月中一道浅浅的印记。

现在,每当压力来袭,我仍会走向那片绿荫。那5分钟的驻足,如同一次精神上的“深呼吸”,洗刷掉心头的浮躁。我带着从古柏那里获得的片刻宁静和长远视角回到教室,便能更平和、更专注地面对书山题海。解压未必需要轰轰烈烈,有时只是向身边那些静默而坚韧的生命借一点力量,就足以让我们重新整装,勇敢前行。

余晖漫过纸上“结”

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初三 陈麓名

指导教师:李琳娜

我正与纸上那道几何题对峙,压力在笔尖凝聚。

纸被橡皮擦得发毛。手下一用力,“嗤”的一声,纸皱了。我强忍住撕掉它的冲动,将它抚平。纵横的折痕最终收拢成一个深深的褶皱,像一个结。

曾以为人生是条坦途,但初中数学,这条骤然横出的险途,让我第一次迷了路,第一次尝到了压力的滋味。

那个黄昏,我回教室值日,却发现阿薇还没走。她是我眼中永远从容的天才。但此刻,她没有演算,只是仰靠着,望向窗外的夕阳。光洒在摊开的竞赛书上,上面的图形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。

“你……还不回去?”

她的脸上褪去了平日的明澈。“嗯,”她点点那道题,“卡住了,是个死结。”

阿薇手中绕着一副有线耳机,细线团成一个固执的结。她将它举到余晖里,轻声自语:“连它也打了结。不过没关系,能解开。只要慢下来,找到线头就好。”她轻轻一扯,将那个紧紧的结扯松了些,再灵巧地一拉——结无声地开了。

“你看,开了。”她转过脸,嘴角扬起。那笑意,和那根垂落的耳机线,在我心里搁了许久。

我心中漾开一种微妙的释然。原来,像阿薇那样优秀的人,也会被结困住。那根一直紧绷的弦,蓦地松了下来。

我不再强压自己,甚至有好几天,都没去碰那道题。我开始留意透过梧桐叶洒下的阳光和打在窗上的雨点。这段松弛,让纸上的那个结,在我心中变回了一道可以平静注视的题目。

直到某个备考的夜晚,我才重新找出它。图形依旧沉默,先前死记的辅助线痕迹已然模糊。但遗忘成了馈赠,我坦然注视它,重新审视它。我抚过纸上那个死结,刹那间,在一个从未留意的交点处,灵光乍现。

我画下辅助线,仿佛听见一声极轻的“嗒”——是结解开的声音。道路豁然开朗,结,就这样消融于无形。

那一瞬的清明,留下了温暖的平和。我终于明白,真正让我解开结的,并非知晓别人也会打结,而是我终于相信结能被解开。

从那以后,当压力再次将生活打成死结,我会想起阿薇在夕阳里解耳机线的侧影。我不再急着用蛮力去扯,而是学着松开紧握线的手——有时起身倒杯温水,有时只是安静坐一会儿。因为我知道,人生的结是一种日常,无需急于歼灭,只需慢下来,松开紧握的手,不再执着答案,反而能在不经意间触到那个柔软的线头。

·教师点评·

以真为笔 捕捉情绪出口

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教师 李琳娜

中小学生写解压主题作文,首先要以“真实”破雷同,选材需聚焦自身真正依赖的解压方式,无需追求宏大,日常化的具体行为即可,核心是突出该方式对自己的独特效用,让内容带有个人专属感。

描写环节需强化“过程细节”,避免笼统表述“某方式能放松”。要调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感官,细致刻画动作流程与身心状态变化,让读者能通过文字代入解压场景,感受情绪舒缓的过程。

抒情议论需穿插在心理触动的节点,不刻意堆砌,在情绪最强烈或感悟最清晰时自然融入,将个人感受与思考传递给读者,引发情感共鸣。

结尾需做好 “点题与升华”,简要回顾解压过程后,提炼出真诚领悟,用简洁语句点明主题,让文章主旨更鲜明,同时升华思想,增强感染力,使文章既有方法支撑,又具情感深度。

统筹/谭卫平 武文娟 雷嘉